作者:雪野 李知愚
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经过多年的科学治理,这里不仅不再向黄河输送泥沙,还成了绥德县山清水秀的“后花园”。
辛店沟小流域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之间、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中游左岸,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小流域。在治理前,小流域面积1.44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2平方公里,每年每平方公里有1.8万吨土壤被侵蚀,属剧烈水土流失区。1952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就在这里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一批批科研人员用心血建成了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无数水利工作者将毕生所学应用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开展了坡地梯田化试验、坝系试验等一系列科学实践,在辛店沟小流域一带建起淤地坝、拦沙坝和坡改梯(坡地改梯田),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常流”的新绥德样貌。
当你走在今天的黄土高原,抬头绿意盎然,低头水流潺潺,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画卷徐徐展开,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之间,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盘绕在山峁间。
当地群众广泛流传着几句顺口溜——“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充分显示了老百姓对淤地坝的喜爱。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称为坝地。拦沙坝是指那些修建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以拦截粗泥沙为主的坝体。一条沟内修建多个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而独特的治沟工程体系,也叫坝系。淤地坝具有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作用,群众很是喜欢,称它们是“粮囤子”“钱袋子”。
在土壤侵蚀严重的沟道开展以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工程体系建设同时,工作人员也不断尝试优化水平梯田的布设:在5°-15°的缓坡耕地,修建高标准旱作梯田;在15°-20°的较陡坡地设置生态缓冲;在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修复同人工造林相结合,水土保持取得巨大成果,旱作梯田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1987年学校刚毕业,党维勤(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试验站原总工程师)就来这里参与水保工作,回忆自己过去的37年,老人感慨颇多。从跟随老一代治水人学习经验,到不断优化水保方案,党维勤在沟沟壑壑上的一草一木留下自己的印记,但他依然谦虚:“淤地坝是劳动人民长期与水土斗争的产物,我们只是在他们的做法上让治水变得更科学、更合理。”
正是有着像党维勤这样的治水人扎根于此,在万千沟壑中,“辛店沟小流域”治理经验“遍地开花”,造就了今天黄土高原上的绿水青山。(记者 雪野 李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