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谢斌)“过去这里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经过多年的科学治理,这里不仅不再向黄河输送泥沙,还成了绥德县山清水秀的‘后花园’。”在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生态工程建设科科长高健健难掩自豪地说。
6月24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记者团成员亲身感受到中国水保事业重塑山河的宏业伟力。沟沟岔岔、山山峁峁变了模样,青山绿水成为这里崭新的“主色调”。
“地处陕北十字路口的绥德被称作‘西北旱码头’,辛店沟属无定河中游左岸的一级支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典型流域,也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辛店沟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光山秃岭满目苍凉。下暴雨的时候,泥沙俱下都冲进了黄河。”高健健说,目前,辛店沟示范园形成“水土流失观测试验区、坝系集雨节灌区、科普交流示范区、高效水保植物展示区、农业高效利用区和生态自然修复区”六大功能区。
“园区因地制宜,先后开展了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生物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同时总结出了‘从峁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套‘三道防线’理论。”高健健告诉记者,依托“三道防线”园区现有乔灌树种100多种,草种30多种,治理度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拦沙率高达98%。1980年以来,由于治理标准的逐步提高,拦蓄能力增大,水沙再未出沟,可以达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
辛店沟示范园水土流失观测试验区,则是水土保持“科技浓度”含量最高的园区,也是辛店沟示范园的特色与基础。
“这是不同坡度类型径流观测小区,用于观测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类型数据。”该局科技科副科长崔乐乐指着山间高斜坡上一道道竖列整齐的“试验田”说,“这些由水泥板隔开的单元是37个‘径流小区’,在不同的小区域里我们会种上不同植物,比如松柏一类的乔木、稍矮一些的灌木、更低的草本植物,或者几种搭配种植,结合各小区的坡度,土质等情况,长期观测,就能知道怎样的植被类型才适合种植,以筛选水土保持的最优方案。”
“目前我们拥有水利部重点观测试验基地 ,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野外观测研究站,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观测试验基地,中科院遥感所真实性检验等科研合作平台20个 站、榆林市专家工作站等多家科研机构。”崔乐乐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多年来,先后有法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国内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水土保持知名专家、学者来这里进行考察、交流或合作。”
据统计,仅陕西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平方公里,年均入黄泥沙由过去的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黄河流域主色调逐步由黄变绿。“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比1990年减少45.05%,水土保持率从1990年的41.49%提高到67.85%。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由20世纪90年代的3亿吨增加到4.35亿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告诉记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强烈以上侵蚀面积“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减少入黄泥沙“双提升”。黄土高原在“由黄变绿”的同时,黄河泥沙也在减少,黄河水“由浊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