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福林得知高军是新进入单位的校友时,从接受采访时坐着的椅子上站起来,主动伸手和高军握手并拍着他的肩膀。从他们短暂而热情的交谈中,可以看到黄河水土保持人的责任交接,沟道里、山坡上越来越多的绿色,忠实地充当着见证者。
70年的努力积累下来对症下药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
展板的标题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下面的第一句话是:黄土高原(6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展板是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生态工程建设科科长高健健作为讲解员必然会强调的内容,“从1952年创建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开始,我们经过70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6月25日,位于绥德县的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门口的水土保持文化展厅内,高健健正向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团的中省记者,介绍着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总面积1.44平方千米,是我国最早开展水土保持科学实验基地之一。近70年持续开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效益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极大推动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发展。
随后来到“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实景现场”,“这是我们根据黄士丘陵沟壑区地域第一副区典型的地形地貌特征,提出了‘梁峁坡地修(梯)田造(果)园,沟谷坡地植灌乔草,沟谷坝内建(设)淤地坝系’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先后在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省区100多条小流域治理中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顺着高健健手指处,山坡上可见小块梯田里种着绿树,沟谷坡上长着灌乔木草丛,而到了沟底则是一道道淤地坝,还有正在顶着烈日的机械车辆正在工作着。
“水土保持工作要做的简单来说一是防止泥沙入沟,黄河流域的降雨本身较少,且土壤松散,导致有机物含量相对较低,咱们这边的降雨不均匀,平时降雨少,到了汛期又突然增多,雨水冲刷就会导致土壤里的营养物质大量流失,因此治理就是要保水保土保肥,种树就是为了稳固当前的状态,而且能改良土壤的物理结构,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还能实现复绿。”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高军介绍着,“淤地坝第一个作用是拦蓄泥沙,第二个作用是淤地,拦蓄下来的泥沙都是有营养的,通过淤地就可以充分利用。”
据介绍,辛店沟流域经过几十年努力,治理面积达到80%,林草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0%,已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常流”的生态治理效果。
我们学水保的人都有一个愿景:黄河流清水,赤地变青山
26岁的高军是江西抚州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到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辛店沟实验场工作,到今年7月才刚满一年。说起来到黄土高原工作,高军曾有过很短暂的不适应,“我们老家的山一年四季全是绿的,而这边的山上全是黄的,完全不是一样,但又想想我选择的就是水保专业,哪里有需要就应该到哪里去。”高军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着,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是全民的责任,自己作为专业人员,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学水保的人都有一个愿景:黄河流清水,赤地变青山。”
1952年出生的王福林是绥德县人,退休前是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的主任工程师,也是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他于1977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不像现在的大学生上学会选择专业,我们那时候上大学,到了学校才知道水土保持专业是干什么,作为土生土长的绥德人,从小到大他对水土流失有着深刻体会,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专业,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绥德水保站。”
王福林说,他刚工作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水土保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很有限,“像以前能种的树只有杨、槐、柳、椿、榆5个品种,你看看现在,乔灌树种100多种、草种30多种。那时候的土地非常贫瘠,像种一些糜子谷子高粱玉米,亩产很低,就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把土壤里的营养都流失掉了,后来我们通过打淤地坝等措施,对老百姓来说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产量一下子就提高了。”
说起几十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就,王福林会心地笑了,“很幸福,很欣慰,就是这些做水保的人一代代坚持的成果。”
陕西省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扩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陕西水土流失面积较2022年减少1261平方公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增加0.61%,达到70.15%。
成绩的背后,是陕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小博 陈有谋 编辑 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