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黃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 今天是
黄河 我成长的摇篮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8-10 00:00
浏览次数:382 次
【字体:

打印

保存

毕慈芬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黄稠的乳汁哺育了伟大中华民族的代代儿女。几千年来,时而温情脉脉灌溉着两岸农田,时而咆哮怒吼,冲垮堤坝、席卷树舍。为了让母亲河安宁,清澈,历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艰辛耕耘。追忆古今,大禹治水,“凿龙门”、“开砥柱”、“疏九流”,三过家门而不入;明代万恭、潘季训力主“筑坝束水”“束水攻沙”;近代李仪祉先生写下了《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他的足迹踏遍关中八大渠系;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黄河泥沙,开发黄河水利,王化云、张含英、钱宁、仝允杲、麦乔威、龙毓骞等一代治黄英雄,留下了光辉的身影。
        我的父辈也是黄河人,为了继承父志,我选择了水利专业。1956年9月我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土建筑与施工专修科,有幸被统一分配到黄委会泥沙研究所泥沙研究室(1956年12月经水利部批准,改为水利科学研究所,任务以研究黄河泥沙为中心,解决治黄工作中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黄河治理和开发服务)。上班后,吴以斆所长在给新分配学生介绍情况会上,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认真学习,熟悉业务,以适应工作需要,特别提出要注意数学和外语学习。由于在大学除在水文测验课中讲过悬移质、推移质和沉降速度外,其余专业均未授及。为此,从投入到泥沙研究队伍那一刻起,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泥沙专业知识。
黄河的泥沙研究,一开始就根据黄河下游河床和渠道严重的淤积问题而提出《黄河泥沙一般特性分析》,《黄河下游水流挟沙能力研究》,《淤积流速,冲刷流速水槽试验研究》(称为三大规律研究),这些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是从黄河出现的实际问题中提出的,而且也取得了可贵的成果。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为此,1957年开展了《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及治理措施》研究;1958年黄委会水科所和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渠所在花园口淤灌区内制作了花园口至东坝头野外大比尺下游河道模型试验和室内煤屑模型试验,以及在陕西武功由西北水科所,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渠所,黄委会水科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农学院,合作研究了三门峡水库运用后排淤数量和回水范围的三门峡水库整体大模型、小模型和渭河局部大模型试验。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后,到1961年底,库区泥沙淤积量迅速达到19.1亿吨,致使潼关河床高程淤积严重,渭河口形成“拦门沙”,加之淤积末端迅速上延,严重威胁到西安及关中平原和渭河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安全。面对着如此棘手的泥沙问题,开展了三门峡水库淤积“翘尾巴”问题;潼关河床高程上升原因;黄河下游河床演变;水土保持;渭河下游和小北干流堤坝建设;枢纽泥沙磨损等方面的研究。为此,组织各有关单位泥沙研究工作者协作攻关。在上述问题地研究过程中,幸喜自己能亲自参加一些具体研究工作,更深刻的是我亲眼目睹,我国的泥沙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在滚烫的熔炉中经受着洗礼和磨炼,又一次用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世界上最难治的枢纽上、下游的泥沙问题,取得成功的全过程。
        1956年10月,上班后我就被分配在麦乔威、赵苏理老师主持的《黄河泥沙一般特性分析》课题组,由赵苏理老师分派我参加校核、计算和点图工作。年底和刘和清、张兴华、范子文等几位同志去老田庵泥沙测验队,在刘振东老师指导下进行野外测验和学习颗粒分析。1957年,派我和裴跃昆到潼关、华县、咸阳水文站,为挟沙能力选点搜寻取样资料。该年9月派我到华东水利学院跟班旁听张书农教授讲授的苏联岗卡洛夫《河床水流动力学》教程。当时我住在南京水科所水工室王琬华同志家中,除上课、睡觉外,半年时间,我是在南京水科所读书资料室渡过的。这里有关泥沙的杂志、书籍、资料齐全,我可以随便借阅,受益匪浅。1958年上半年,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渠所钱宁教授率洪柔嘉、周文浩、彭瑞善,在“把红旗插在黄河上”的口号下,来到黄科所泥沙室,由钱宁、麦乔威主持《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和治理措施》研究。主要是通过野外调查、实测资料分析,室内外动床模型试验,风洞试验,计算等方法进行研究。此时,泥沙室大约有60人,分别参加不同研究小组。我和张兴华在麦乔威老师直接指导下,进行了《黄河下游糙率分析》小课题,使我学习了实测资料分析的全过程。1958年下半年,我参加了马增录老师主持的《花园口煤屑动床模型试验》,学会制作模型,观测放水,记录等具体工作。1959年9月,组织派我赴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为了参加中苏122项技术合作之一《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实习研究。利用1960年暑假,我随钱宁、仝允杲、麦乔威、谢铿衡,頋鹤皋老师实际踏勘了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前左河段的河势变化,所到修防处段、站听取情况介绍,这使我对黄河下游河道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1961年5月,我通过了留苏预备部语言考试和出国前的各项教育,正在准备前往苏联学习之际,由于中苏关系破裂,留苏预备部通知我,回本单位等候通知。1961年6月我回到郑州后,组织令我脱产参加了整一年之久的“甄别复议工作”。该项工作让我有机会学习党的历史文件,懂得了爱护干部、实事求是是党的一贯政策,使我深受教育。“甄别复议工作”结束后,我被分配到泥沙室吴以斆、杜殿勋同志负责的水库组工作。此时,三门峡水利枢纽改造规模成为各方面争论的焦点。有关多种方案的泄流方案,水电部指示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分到水库组后,吴以斆老师令我翻译“列维水库淤积”文章,后来派我和李德湘到北京勘测设计院泥沙组沈淦生老师负责的三门峡改建方案计算组,除参加计算、学习计算方法外,就是定期把各种方案的计算结果抄寄给水库组。我们按时完成了任务。这些资料保证了吴以斆老师在1963年7月水电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召开的“三门峡水利枢纽第二次技术讨论会” 上发表了支持大改建方案的发言。该次会议上,麦乔威老师进行了《三门峡水库低水头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预报》发言,并发表了支持小改建方案。我因为在北京参加改建计算工作,而有机会旁听了这次会议的全过程,能使我深入了解了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建的原因,方案和各种观点,使我增加了见识、开阔了眼界。1963年10月组织派我、柴炳钦、程秀文三人到北京水利科学院河渠所、水工所按研究生培养方式进行水库泥沙、水工试验、河床演变专业学习三年。我的导师是河渠所范家骅和候晖昌老师,两位老师除指导规定我必须学习的内容、阅读资料外,范老师还带我到永定河官厅水库进行野外踏勘,采集淤积物土样和收集资料,并指导我参加吕秀贞负责的《水槽淤积模型试验》的全过程。候老师正在进行黄河下游冲积河段“淦”的水槽试验,研究“淦”发生的现象、原因和过程。听他现场讲解和看有关资料。我还参加了1964年水电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泥沙培训班,系统学习了泥沙专业的有关知识,收获不少。上述的学习和经历为我日后独立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9年正当我开始写学习报告时,我们在北京的三人,被单位召回参加本单位的“四清运动”。紧接着就是1966年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从此暂停了我的学习和工作,开始过着接受批判、写检讨、靠边站,没有工作,苦恼而无奈的生活。
        1969年7月后,黄科所泥沙室奉命把所有资料都装箱,准备下放到三门峡劳动锻炼。我因北京水科院河渠所爱人沈受百所在单位已下放到三门峡。经单位领导同意,于1969年12月提前前往三门峡。去到水电部第十一工程局报到,我被分配在基建大队拌和厂做皮带运送工。1970年还参加过背土袋抢修三底孔围堰和进洞出渣劳动。这使我能自由活动在三门峡大坝上,亲眼目睹伟大而了不起的枢纽改建工程,看到了中国人在无奈的情况下,团结协作,终于把三门峡水库由高水头发电“蓄洪拦沙”的运用方式,改建成低水头水利发电“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初步扭转了库区严重淤积的局面,创造出多沙河流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典型范例。
        1973年10月,我结束了长达四年的皮带运送工的劳动锻炼,被分配在水电部第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院科研所水库组,重新开始了渴望已久的泥沙研究工作。焦恩泽组长分配我做当年实测资料分析。后来参加赵文林主持的《华县河床高程抬升原因的分析》课题。1974年,张启舜所长令我进行《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输沙研究》。1975年,北京下放干部陆续被抽调回京和抽调到黄委会水科所。我们剩余的同志全部到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我和爱人沈受百分配到水科所泥沙室工作。主要研究三门峡水库上下游河床演变规律。这使我有机会对三门峡水库淤积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而且研究了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潼关河床高程和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床变异的分析。后来我发表了《黄河小北干流冲积河段滩地微地貌旋回变形规律研究》,《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形态变异成因分析》,《潼关河床高程回升原因及对三门峡库区控制运用原则的探讨》,《渭河东方红引水工程和河段河床演变的相互影响》和《关于三门峡库区渭河下游防洪规划治理的依据和具体措施的探讨》。1983年底,因为研究泥沙的吸引力,我要求调回黄委会水科所泥沙室。被分在杜殿勋组长负责的水库组。开始由李保如老师分给我修改小北干流的计算方法和龙门水库修建后放淤问题研究。
        1988年5月,组织派我到黄河中游治理局从事管理工作,给我学习水土保持专业和研究学习各种党的水土保持政策的机会。1990年,水保专家仝允杲所长对我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问题给予直接指导。1992年8月,我随全国水土保持学会沙棘专业委员会赴砒砂岩地区考察沙棘生长情况时,在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院士1985年提出《把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科学建议的启迪下,在考察沙棘生长情况座谈会上提出《砒砂岩地区沙棘植物“柔性坝”试验研究》课题。此项提议,得到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在我退休后,于1995年11月23日正式立项研究。1996年,黄委会科教外事局也列为视同计划内项目,项目编号:96-DD-019。经过十年的试验研究证明:沙棘植物“柔性坝”能改变沟道的输水输沙特性,可以就近把70-80%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拦截在产沙源头的支毛沟内,是淤地坝拦沙最佳的配置措施,这对于减少粗泥沙对黄河中下游河道及支流水库的危害有重要的作用。在该项目研究过程中,我撰写了近30余篇拙文,以回报培养我的党组织,指导我学习工作的各位老师和给我学习、实践成长的摇篮黄河。
        我们代代黄河儿女,从青年到老年,一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母亲河的安宁、清澈而勤奋工作,直到生命尽头。
        我深信黄河有朝一日总会象尼罗河一样,成为贯穿中华大地东西的航运大动脉,以造福子孙后代。
 

                                                                                              责任编辑:王婵媛

版权所有: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区建业大道一号联系电话:0912-8189336技术支持:云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