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多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中,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心理活动中的诗歌式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加工,整理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剥削阶级统治的年代里,民歌主要是反映当时人们对减轻劳动的要求和征服自然的愿望。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剥削者的反抗,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对新生活向往的心声。但因受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及历代文人删改,使有些民歌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带有不健康的成分。后来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创作,改正,民歌逐步走向规范化,对它的发展起了推动性的作用。
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它反映了陕北人民在各个时期的心理风情和思想面貌的艺术表现,是黄土高原这个特定地域内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记录,并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独特的旨趣,风格和魅力,让我们品嚼生活所赐予的辛酸,甘甜和醇美,唤起人们灵魂深处古老沉淀,而又有永恒的感情。是陕北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通整个中华民众古老文化的道山深处。陕北民歌语言朴实,节奏自由,粗狂激昂,奔放豪迈,气魄雄健,悠扬动听,旋律简单,生动形象,象奔腾的黄河之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地回响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洼洼,沟沟岔岔。
“女人有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陕北人无论有喜怒悲乐的那种情感都会有唱民歌的情景,特别是在艰难的岁中人们吞咽下的是粗食瓜菜,唱出来的却是甜蜜蜜的民歌,无论在那绿格茵茵的山峁中,还是在崎岖湾湾的小道上,随时都能听到人们那高喉咙,大嗓子“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甚至纳鞋底,纺线线的婆姨人,行程、骑驴,夏天在大树下纳凉的中老年人,随时也能听到她们有低婉呤哼的民歌声,它可谓是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种语言了。
陕北民歌的种类较多曲调甚广,有优美抒情的山歌,深厚宽广的信天游,节奏强烈的劳动歌,流利畅达的小调,流传民间的风俗歌等,各时代的民歌都是各时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陕北民歌人们又称黄土之歌。
山歌——山歌也称传统民歌,大多产生于土地革命之前的漫长岁月中,主要反映当时受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及折磨的妇女及鳏寡,下九流等对苦难生活的悲叹,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对孤独生活的情景,对摆脱悲惨命运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旧势力斗争的心声。